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新的教育观”:提出、精髓及价值

    康秀云;王立胜;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期,聚焦福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际,联系国内国际发展趋势和福建地区特色优势,着手领导和有效推进了教育改革与建设实践,在此过程中提出一系列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实践,形成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作为对“为谁办学育人、办什么样的学、育什么样的人”等重大问题的探索和思考,破除了传统旧教育观念的束缚,是习近平在深刻洞悉历史发展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牢牢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基本特点、紧扣福建地方教育发展实际以及切实领导和参与教育事业建设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既是深入推进福建教育领域各项改革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雏形和思想先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025年04期 v.27;No.142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

    郗厚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教师篇章”。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孕育地和践行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特别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站位于民族振兴、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提出教师工作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强调教师从事的是一个崇高光荣的职业;着眼于抓好政治关、把好师德关、过好教学关的关键环节,十分重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致力于改善广大教师待遇、营造爱师敬师氛围、弘扬尊师重教美德的实践路向,促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可以说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先声和实践基础。

    2025年04期 v.27;No.142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重要论述在福建的思想孕育与实践先行

    王爱莲;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一项核心内容。通过历史前探和理论追溯,发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教育建设实践与理论部署对这一论述内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这既表现为习近平领导和带动福建走上一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且独具特色的教育建设之路,还表现为他尊重各级各类教育建设规律并作出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判断,有效指导了教育工作的实地建设。同时,他还科学规划和实地探索出一条“国家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路子”,为福建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深入挖掘这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历史资源,有利于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发展逻辑与丰富内涵。

    2025年04期 v.27;No.142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 新时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实践路径

    徐政;郑霖豪;程梦瑶;

    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阶段,民营经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具有核心作用,而制度保障、创新驱动、要素配置和开放协同则是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进入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国际环境趋紧、产业升级承压、政策执行梗阻、内需动能减弱等挑战。为了有效促进民营经济在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破除隐性壁垒激发市场活力、构建自主可控创新生态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增长空间、破解资金人才数据瓶颈、抢占全球竞争战略高地等得力措施,确保民营经济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中国式现代化的践行者。

    2025年04期 v.27;No.142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石红梅;尚瑾;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新质生产力在新型要素融合、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基于此,新质生产力能够为高校统筹要素实现一体化发展、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优化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提供人才赋能、科技赋能和制度赋能。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可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实践效能;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产教融合新型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上一条科技提升与人才提质协同并进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2025年04期 v.27;No.142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能源发展研究

  • 数字化转型对上市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探析——基于沪深上市重污染企业数据

    周斌;胡宇秋;

    在实现“双碳”目标和数字化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重污染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基于沪深上市重污染企业在2007—2021年期间的非平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将高管薪酬和政府补助作为调节变量探讨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而高管薪酬和政府补助将强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因此,应通过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强数字技术变革与绿色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等措施,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重污染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2025年04期 v.27;No.142 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经济与管理

  •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影响共同富裕的机理探析——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的思考

    陈莉;杨春苗;

    创新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以全国280个地级市为样本,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在2006—2021年期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整体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且先富城市带动后富城市趋势明显;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不仅可以促进试点城市共同富裕,还能带动邻近城市共同富裕,且该效应在东中部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中心城市表现得更强烈。因此,未来应通过重视城市共同富裕的空间关联、强化城市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优化政策实施的地区差异化等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前行步伐。

    2025年04期 v.27;No.142 7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乡村振兴进程中居民参与的类型细分与激励对策

    周炎炎;张一凡;

    基于“意愿—能力”二维分析框架,研究构建农村居民参与行为的四象限模型,包括有心有力的“领导者”、有心无力的“参加者”、有力无心的“潜能者”以及无心无力的“观望者”。实证分析发现制约居民参与的核心矛盾为:社区认同弱化、活动供需错位及制度激励失衡。对此,研究提出分类激励对策:面向“领导者”,构建资源分配、荣誉激励、决策赋权与容错保障相结合的多维赋能体系;阶梯式能力建设,推动“参加者”由“劳力参与”向“智力参与”转型;数字平台联结、创新分配机制、重塑文化认同、创设弹性岗位,技术“资本化”激发“潜能者”优势;针对“观望者”,推行“低门槛—快反馈—深参与”的转化机制。同时,通过“动态监测—制度衔接—文化认同”三维保障机制,培育居民参与惯习,促进四类主体的动态转化与协同治理。

    2025年04期 v.27;No.142 8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法学研究

  • 协同治理背景下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运行机制:从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

    申莉萍;何艳;高峰;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机制的运行以检察机关与法院为中心,立法宗旨在于纠正有误的生效民事裁判、实现民事诉讼公平正义。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协商式监督”向“法制化监督”的立法演变表明检法关系由传统的合作博弈转变为非合作博弈。加之,双方主体价值理念的认知差异、策略选择的冲突分歧、运行机制的衔接不畅等问题造成双方在博弈中难以达到“纳什均衡”,反而容易陷入“囚徒困境”。抛开因监督与被监督导致司法权威性削弱、裁判稳定性缺失等利益损失问题,双方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上存在合作目标。为推动双方由非合作博弈向新型合作博弈的转型,将传统的合作博弈的性质由“单方主导”转变为“双方共赢”,检察机关应保持监督谦抑的价值理念,评估细化监督必要性的衡量标准,同时与法院构建良性互动的关系格局,健全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和民事抗诉互补的检察监督体系,畅通内外运行程序协调机制。

    2025年04期 v.27;No.142 9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理论探索

  • 应用型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黎明;

    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定位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和解决区域产业企业实际技术难题。加强有组织科研成为应用型高校实现自身定位和功能的关键路径。应用型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服务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但应用型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还存在科研管理体系不完善、科研主体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科研评价导向单一化、科研导向缺乏地方特色等现实困境。为此,需从优化科研管理体系、健全科研主体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深化科研地方特色导向等方面着力,为有组织科研的高效实施赋能。

    2025年04期 v.27;No.142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青年学者论坛

  • 轻罪治理下未决羁押制度之检视及重构

    卢正己;

    随着犯罪结构和犯罪治理重心的调整,以社会危险性为核心的未决羁押制度所带来的高羁押风险和长羁押期限,与轻罪治理需求明显不相匹配。通过比例原则、必要性审查以及司法审查等全新理念,构建专门针对轻罪案件的未决羁押制度则是解决制度与时代断层的有效方法。具体而言,需以“刑罚+罪名”的二元标准构建轻罪未决羁押制度,保障羁押必要性与社会危险性的动态双重审查;以“最长期限统一控制模式”将轻罪案件的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相分离,避免羁押期限服从于办案需要之局面;以司法审查原则构建未决羁押公开决策机制,突破羁押决策程序的高压性和封闭性,畅通辩护救济渠道,最大可能地实现人身自由权保护与办案需要之间的平衡。

    2025年04期 v.27;No.142 12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